中天广告
 
 

委托理财,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阅读人数 22
·推荐人数 0
·批评人数 0

http://www.stock2000.com.cn  中天网  日期:10.19 07:40

 
作者:中国证券报  
设为好友 拜为老师 给作者发站内信件
 


     主持人:昨日四川长虹(600839)发布公告称,其高达11.5亿元的委托理财资金已收回4亿元,并有3200万元的投资收益,同时称其他未收回的7.5亿元委托理财资金目前处于安全状态。但面对大盘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近30%的跌幅,投资者不得对其未收回的委托理财资金安全表示担忧。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公告其委托理财资金已收回或提前终止委托理财协议,这无疑对原本已变细的市场资金链是雪上加霜,令其更加脆弱。

     回收理财资金加大了市场压力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朱生球:上市公司将自有资金委托券商或其他机构打理进行证券投资,曾经为公司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是今年证券市场行情变化较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大盘股指跌幅接近30%,部分个股跌幅已经远远超过50%。而且在大盘连续下跌过程中,成交量一直难以放大,造成部分机构无法及时出局,委托理财资金预计也未能幸免于难。从近期部分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委托理财合同、以及按期收回委托理财资金的情况分析,短期内上市公司收回理财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大,委托理财可能成为最近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另类心病。

     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募和再融资(含增发和配股)从证券市场上募集较多资金,部分上市公司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实因为项目进展等原因客观存在“闲置资金”,还有一些上市公司资金到位后以各种理由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造成人为的“闲置资金”。在如今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流于形式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决策者之间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这为部分上市公司进行委托理财创造了条件。最近中农资源就因为没有按规定及时公布委托理财事项,而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目前也只能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中报、年报以及上市公司平时的公告中,分析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情况。但从各方面形势看,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可能存在委托理财资金没有公告的情况,这部分委托理财资金目前没有准确数据考证,但从当前市场连续下跌后仍未出现反弹的市场环境,也能觉察它们在“暗流涌动”。

     对短期内上市公司收回委托理财资金的要求,部分券商和机构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9月18日,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达172家,金额累计216.65亿元,平均每家理财金额为1.25亿元。其中,委托理财金额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9家,超过3亿元的有19家。委托理财金额最大的公司为宝钢股份,达12.2亿元,其次为四川长虹,达11.5亿元(已经公告收回4亿元)。根据有关统计,目前仍在委托理财过程中的资金近120亿元,这120亿元资金中大部分须在年底前收回,也是构成年底市场资金套现的直接压力之一。对于受托方的券商和机构应该区别对待分析,因为部分券商在进行委托理财合同签署时还是遵守了国家有关法令,既没有保底也没有保本,这类券商或机构在委托理财项目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或责任;但也有可能存在部分券商或机构与上市公司签署了保底或保本的协议合同,虽然这样的协议合同不受法律保护,但部分券商有可能顾及大局和自身利益私了的概率较大。只是在当前市道不好的情况下,部分券商经营出现了困境,“撕破脸皮”违“约”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委托理财资金安全其实难保证

     国信证券研究策划中心管文浩:目前主业陷于困难境地的四川长虹,近期其二级市场走势却相当稳健,在市场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其主动发布关于委托理财的公告,当然是用心良苦。诚然,任何一个上市公司都不愿意看到,原本指望抱回“金娃娃”的委托理财反倒成了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影响其二级市场的“光辉”形象。但是,投资者还是不禁要问:市场形势如此危难、券商窘态已经显露,长虹及其他众多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如何能保证安全?

     有两个问题不容回避:一是目前上市公司与券商签订的保本保底委托理财协议根本不受法律保护,而出于资金安全的需要,大多数上市公司签订的就是“保本保底”理财协议。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缺乏合法性的委托理财业务竟然在管理层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无限蔓延。从公告情况看,长虹与券商签订的是保底(收益)协议,但如果券商的操作出现亏损,而且券商自身的资产质量严重恶化,长虹根本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券商履行协议。长虹如此,其他上市公司亦如此。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长虹未收回的7.5亿元委托理财资金,不仅固定收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本金的安全亦存在问题。这7.5亿元资金分别是2001年1月(2.5亿)和4月(5亿)委托出去的,而年初至今大盘指数跌幅超过20%,其收益和本金安全是否有保障,完全取决于券商的资产状况和信誉。二是上市公司与券商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目前许多券商均与多家上市公司签订委托理财协议,而由于该项业务没有必要的法律规范,理论上业务规模不存在任何限制。一个注册资本金只有10亿元的券商,可能接受超过其资本金数倍的资产委托,而且均以保本保底形式出现。此种情形,就如期货市场的杠杆交易,但是保证金比例甚至可以低到几乎为零。不过,上市公司并不了解券商的实际资产状况和接受委托理财实际规模。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上市公司很容易被券商貌似强大的资产实力所迷惑,从而也就盲目相信保本保底的“庄严”承诺。

     理财金额仍是谜年报压力凸现

     朱生球:委托理财对上市公司年终业绩预期会构成较大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上市公司收回委托理财资金公告对市场人气影响较大。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资金的退出数量虽然公开不到120亿元,但市场可能在投资信心方面受到一定打击。其次,由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资金难以赚取理想利润,甚至招致亏损,对其2001年年终业绩可能有一定影响,从而对证券市场构成一定威胁。另外,上市公司不能按照规定及时公告委托理财情况,实际上是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诚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体现在市场上就是部分投资者放弃其股权。同时,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上市的新股以及实施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从市场角度看,这类涉及或可能涉及委托理财的公司有可能成为投资者下一步继续抛售的对象。因为这类公司数量不少,对市场的冲击力可能较大。

     管文浩: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完毕后,根据有关统计,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金额大致规模在250亿元左右,而已经回收金额为80亿。但考虑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这个数据的真实性还值得怀疑。为了逃避信息披露,很多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通过比较隐蔽的途径委托给券商管理,而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有一份报告估计,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规模至少相当于当年募集资金的30%,因此,委托理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谜局,只要上市公司和券商不泄露天机,谁也无从知道这个泥潭的深浅,而这正是市场隐患所在。

     几乎可以肯定,委托理财收益下降将成为影响今年上市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而对年报业绩的不利预期反过来又对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造成拖累。如此恶性循环,将对证券市场的整体走势形成相当大的压制。而如果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上市公司纷纷提前终止委托理财协议,资金链条的断裂将导致证券资产的急剧缩水,使本已处于危局的券商雪上加霜。如果上市公司目前近200亿元委托理财资金出现亏损,券商是否能够根据协议弥补亏损呢?由于这200亿元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券商资产管理部门,因此其资金安全取决于这些券商的资产质量。如果亏损在10%以内,估计以目前券商的实力,还是能够弥补亏损,但保底收益就难以保证了;如果亏损超过20%,部分券商可能陷入支付危机,接踵而来的将会是无休止的债务诉讼。

    

  发表评论发表文章Email to a Friend加入卡片EMAIL给朋友推荐该文批评该文
 

相关文章:

  • 委托理财有难言之隐?(证券时报)|阅109| 2001/10/18 13:26
  •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三大风险(证券时报)|阅7| 2001/10/17 13:58
  • 委托理财资金收不回咋办(证券时报)-范卫锋-|阅105| 2001/10/17 10:02
  • 当心委托理财个股(上海证券报)|阅44| 2001/10/11 08:09
  • 看清委托理财真面目(证券时报)|阅67| 2001/09/21 09:18
  • 证券公司接受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金额前十名一览表|阅287| 2001/09/21 09:04

  • 关闭窗口


    中天广告

    中天广告
     
    中天广告